第273章 在世圣人——陈宏【求推荐票】

目前的新高产作物种子还是太少了。

需要进一步在关中先培育良种,一步步扩散种植。

新作物的推广是循序渐进的,不可能一下子就全国全面换种。

根本就没那么多种子,老百姓也不会接受突然改种一种完全陌生的作物。

而当新作物开始在关中试种,当百姓亲眼见证这些新作物的恐怖产量。

不用别人逼迫,名声传开了,老百姓会用脚投票,争相种植高产作物。

“另外,关中耕地仅占全国11%,却要供养中央机构与军队,关中负担过重了。

陛下应将压力平坦到全国各地,通过直道路网,和各河流漕运,将各地粮食运到各地军营,供应军队。

如此,关中就能减掉供应军队这块大支出的沉重包袱了。”

嬴政和李斯等人沉思,“仙人所言有理,但运输的粮食损耗会不会太大了。”

陈宏只能说:“关中运粮亦有损耗,尽量能水运就水运。

水运的粮食损耗远低于陆运。

吾亦会多设计些漕运的内河船。

有需求才能有发展。

不管是水运需要挖的运河,还是陆运需要修的直道。

都会化为大秦发达的交通体系,推动大秦进一步繁荣发展。”

“仙人所言有理。”

“就依仙人所言。”

始皇帝拍板,按仙人说的照做。

陈宏很快设计出很多内河船、海船的结构造型。

在靠近海岸、河岸的地方,建造一座座船坞厂。

正好此时的南方,还是蛮夷之地,多的是高大的古木树林。

那些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树木,正在造船最适合的龙骨木材。

特别是海船,对于古木的要求更高,此时刚好有大量的古木可以砍伐。

这些古木砍伐之后,还得经过三五年,甚至十年的浸泡桐油之类的,才能造船下海,禁受得住海水的腐蚀。

海船的要求贼高,现在就得先布局。

河船就没那么高的要求了,现在就可以开始渐渐提升产量,造出更多的河船,满足河运的要求。

很快,大秦这架巨大的机器就轰隆隆运转起来。

在陈宏的技术支持下,加快对于百越的征伐。

陈宏发明出了药方,在各地建造药济坊,取各地之药材,大批量制造防治瘴气虫毒,防止暑气、水土不服的药物。

特别是在南方,接近百越南蛮之地的地方,就地取材,以毒攻毒,大批量建造药济坊,制造药物,卖给军队。

吕家也趁机掺了一脚,投资建造了不少药济坊,赚了不少。

南征军队有了援军和药物支持,加上朝廷的利诱政策,还真有不少过得不好的百越蛮族归顺。

他们也不想再打了,和一个大一统王朝硬钢损耗,他们也很难受的好不好。

只要日子过得下去,朝廷不乱搞剥削,谁愿意天天打仗啊。

在带路党的支持下,打百越一下子就变得轻松了。

本地土著土生土长,不但懂得怎么避开毒虫猛兽、利用天然的草药解毒解瘴气、防虫防蚊子。

还对山里的地形门清,知道怎么找到那些山中百越夷人的部落所在,提高征服效率,避开危险。

朝廷的分化策略果然有用,百越蛮夷也并不是铁板一块,而是松散的利益联盟。

光是原始的部落联盟,就分为东瓯、闽越、南越、西瓯、雒越。

其中最强大的自然是南越。

而各部落联盟里面又分为诸多小部落。

强大的在平原耕种,弱小的在山区刀耕火种或狩猎为生。

在大秦强大的兵力和分化招揽小部落策略下,本就支撑许久的百越诸部,纷纷顶不住朝廷的压力。

大部分都投降了,只有少部分宁死不降被灭族,剩下的少部分躲在山区里,避世不出。

自此,百越一战而定。

始皇帝嬴政设立南海、桂林、象郡三郡,将整个南方纳入版图。

这个地方太重要了,天然的高温气候,适合产出粮食。

靠海的海岸,又适合发展海贸。

大秦开始着力开发南方,江南之地、百越之地,挑选肥沃的河流冲击平原,开始大规模种田。

将陈宏培育出来的高产粮种,带过去种植,繁衍生息,慢慢扩大种植面积。

当见识到此等恐怖的高产粮种,百越蛮夷也不反抗了。

乖乖地臣服大秦,高高兴兴地种田。

这种恐怖的产量,哪怕是朝廷收“二税一”的暴政,也足以养活部落了。

更何况,朝廷仅仅只是收“十五税一”的轻薄赋税。

那还犹豫什么?

给朝廷种田的收益,可比在山中打猎高多了。

百越部落们用脚投票,纷纷选择了投靠朝廷。

自此,百越人心始定。

随着高产物种的不断传播,百越注定翻不起浪来。

为了兴修水利,提高产量,陈宏设计出各种水车,可以引河道之水,灌溉农田。

从适合平原近水农田,利用水力链板循环刮水的龙骨水车。

到适合急流河岸、山地,利用水轮带动斜筒取水的筒车。

从适合浅井、池塘,利用杠杆平衡汲水的桔槔。

到适合高岸陡坡,使用双轮索链提水的高转筒车。

还有疏浚与河道治理的驱泥引河龙、混江龙、卷埽。

至于兴修水利的人手。

陈宏没有让始皇帝像杨广一样突然就征调百万民夫,发了疯一样挖大运河。

而是先让高产作物传播出去,等百姓们尝到甜头了,名声打出去了。

那些种植高产作物的村庄、城镇,自然有了要兴修水利的需求。

有了需求,一切也就自然而然了。

大工程如挖河渠,可以让朝廷征调附近的大地主、种地百姓一起去干,出钱出力,由官府牵头,调拨钱粮,去把大工程搞好。

剩下引流到各村各镇各城的活,就主打一个谁受益,谁出钱出力。

比如要把河水引流到一个村灌溉农田。

那就得让当地的地主出钱,当地的村民出力,把水渠挖好,把水车造好。

谁受益多,谁就出钱出力多。

如此一来,官府朝廷就能省下一笔巨大的开支,又同时把水利灌溉设施搞好。

省得大秦一下子干太多事,又财政不济,劳民伤财。

这个过程肯定伴随着矛盾多多,但总比又搞一个长城工程要好。

而且这个过程是慢慢来的,是伴随着高产作物的扩散而慢慢修建水利的。

就不会一下子积累太多社会矛盾,可以慢慢解决。

老百姓对于有利于自己的工程,还是会积极参与支持的。

毕竟这是实打实的好处,不是画大饼。

水利修好了,对谁都有好处。

就连铁公鸡一样的地主,都会支持修建水利。

而随着高产作物的传播,陈宏的圣人之名,算是彻底坐实了。

在一个农业社会,一个搞出能养活天下无数百姓神物的神农,不是圣人,还有谁有资格当圣人。

就连儒家都不能否定一个超级神农的贡献。

无数百姓见证了恐怖亩产的诸多农作物,纷纷喜极而泣。

一个个抢着给陈宏塑神像,建神农庙。

然后对着陈宏的神像顶礼膜拜,烧香感恩。

“感谢陈宏圣人,让俺家今年不用饿死娃了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让俺娘能吃饱肚子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拯救了俺村的饥荒,不用逃荒了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今年不用再溺婴了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俺终于能吃饱肚子,有力气种田了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俺婆娘大着肚子,终于能吃饱饭、补补身子了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俺家娃终于不用再瘦骨嶙峋。”

“感谢陈宏圣人,俺家终于吃得起盐了。”

……

一声声百姓的祈愿声、感恩声,传入陈宏的耳中。

带来丝丝缕缕的信仰之力,从四面八方而来,汇聚成河。

而且这些信仰之力非常纯净,几乎没有杂质,纯粹到极点、发自内心的感恩。

这是天下百姓对他这个在世神农发自内心的感激。

“炼!”

陈宏掐了个手诀,精神力引导,虚空成符,将信仰之力汇聚起来,凝练成一个信仰光轮,挂在脑后。

从四海八荒,跨越时空而来的信仰念力,依然如乳白色的丝线一般,源源不断地缠绕而来。

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高产农作物的传播,陈宏得到的信仰香火念力,只会越来越恐怖,越来越恐怖。

日积月累,这种信仰之力是很可怕。

量达到某种质变的门槛,信仰之力甚至能撬动规则,改写世界法则。

就是登临神阶,点燃神火,自封为神,也不是不可能。

只要信仰足够多,天庭都能立,诸神都能封。

这就是蕴藏在众生灵魂深处的伟岸本质力量。

在信仰光轮的照耀下,陈宏沉淀的智慧终于得到了刺激和激发。

只见陈宏识海深处,神魂端坐灵台,宛如佛陀,拈花一笑。

刹那间,菩提花开。

“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。”

“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!”

只见陈宏神魂身上,绽放出璀璨的智慧之光。

编纂《大秦律》,看尽先秦古籍、论尽诸子百家沉淀的智慧,已经以往学习无数知识沉淀的智慧,瞬间一朝迸发了出来。

无数璀璨的智慧之光,如同丝线,丝丝缕缕交织在一起,凝聚出一轮透明色的光轮。

清净、通透、如天空般沉静、如大海般剔透。

那是一种看遍历史滚滚洪水,汲取诸先贤大智慧,百家溶于一炉,万法归一后的智慧。

厚重,却又明静。

不争,却又莫与能争。

近道矣。

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,陈宏神魂通透,无魔障,无挂碍,能知己,能知事,能知人,趋吉避凶,顺天应人而行事,无灾无祸,事半功倍,吉。

陈宏智慧倍增,对世界法则的理解更加深入了,对诸多世界的功法异能神通也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。

只见陈宏脑后一轮透明的智慧光轮,一轮乳白色的信仰光轮,双轮轮转,照耀大千。

识海开始开辟,无尽迷雾散去,液化成精神液滴,滋养识海神魂。

识海空间仿佛混沌开辟一般,从直径50米开始开拓,60米,70米,80米,90米,100米!

精神识海直接开拓成一个直径100米的精神空间。

随着陈宏的神农圣人名号的传唱,他这个千古圣人的位置真是铁板钉钉,谁也无法动摇了。

朝中百官对陈宏异常恭敬,甚至认为陈宏的功绩,不比诸子百家的诸圣差多少,甚至更高。

称一声在世圣人一点都不为过。

同时穿越:都市,无限进化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