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0章 真正的计划,层层叠叠

而看不透的又何止是他一个。

燕京,一栋可以俯瞰长安街的奢华办公室里。

何长青指间夹着一支雪茄,面前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,摊开着几分薄薄的报告,以及那份《经济日报》。

他调用了一切资源,对于奇瑞这家公司进行调查。

他有种直觉,秦远耗费如此心血,甚至拉上李楚泽那个纨绔和安徽国投,绝不仅仅是为了造车那么简单。

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的目的,一个与秦远一贯“速通”风格相符,却能解释他为何突然投身漫长制造业的深层逻辑。

但是,一无所获。

奇瑞成立之初的名头是“安徽奇瑞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”。

名义上的说法,是为远东贸易从苏联大规模进口的拉达、伏尔加等车型提供维修配件和保养服务。

随着进口车数量激增,建立一个本土化的零部件供应体系,符合商业逻辑,也完全迎合了地方发展汽车相关产业的诉求。

从政策上无可指摘。

而另一边,赵东来手持安徽国投的文件,正在欧洲进行“商务考察”,目标似乎是某些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和二线设备厂商。

而李楚泽,则凭借其独特的“人脉”和“挥金如土”的风格,活跃于长春、十堰、尚海、燕京等各大汽车工业的重镇。

以远超国企的薪资待遇和“原始股”的承诺,悄然挖角着各大汽车厂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。

所有这些迹象都似乎指向一个结论:秦远和李楚泽,是真的在秘密筹备造车!

只是碍于当前国家对轿车项目的严格审批限制,不得不以“零部件”之名,行“整车”之实。

但.

这可能吗?

在九十年代初,投入一个资金密集、技术密集、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?

这与秦远之前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运作上展现出的精准、迅猛、高回报的风格格格不入。

所有迹象都在表明,秦远这个人就是一名速通玩家。

眼下的第九名,绝不可能是他的上限。

何长青深深吸了一口雪茄,烟雾缭绕中,他的眼神愈发骇人。

“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造车。”他低声自语,仿佛在说服自己,“这一定是个幌子,一个精心设计的巨大烟雾弹。”

“秦远,京爷,你到底在掩盖什么?”

就在他沉思之际,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。

“进。”何长青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峻。

一名穿着得体、举止干练的秘书快步走进,恭敬地汇报:“何总,我们盯着满洲里那边的人传来消息,远东贸易又有新动作了。”

“说。”何长青的目光扫了过去。

“张斌和宋玉刚带队,又从苏联弄回来整整三千辆汽车,主要是拉达和伏尔加。”

秘书的语速飞快:“今天上午这些汽车已经通过K20列车抵达满洲里,并且顺利交接给了李楚泽派去接收的人。”

“张宋二人随后从冰城乘飞机返回燕京,预计此刻已经抵达。”

“就是那个斌子和刚子是吧?”

何长青对秦远身边的这几个核心干将早有耳闻,他们是秦远起家的班底,主要负责最前线、也最危险的苏联境内物资调度和运输。

这个时候回来,大概是回来过年了。

至于还有什么其他的谋划,还需要继续查下去。

他挥了挥手,示意秘书可以出去了。

这点汽车贸易的增量,虽然惊人,但已不足以让他感到意外。

远东贸易在这条线上早已轻车熟路。

他现在真正关心的,是那个在高层圈子里若隐若现流传的“火箭发动机”传闻。

他凭借自身的背景渠道,捕捉到了一些模糊的信号,表明有顶尖的国防科工单位通过某种渠道,对一批来自苏联的“特殊货物”产生了极度兴趣。

这东西的价值,远超千万辆汽车。

如果能打通这条线,参与到这种层级的交易中,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潜在收益,是普通商业活动无法比拟的。

秦远……很可能就是那个搭线的人。

他何长青有高层背景,如果这条路能走通。

未来与苏联涉及到军事技术和武器上面的交易。

他未尝不能充当这个中间人。

不过,现如今,得需要这个秦远探探路。

就在他目光,遥望金祥大厦的时候。

秦远已经从机场,将斌子和刚子带了回来。

在车上,两人已经从秦远口中知道了最近国内的一些列变化。

包括奇瑞的成立,以及有关部门对于“火箭发动机”的兴趣。

对于奇瑞他们当然没有意见,甚至于很支持。

因为他们这一路过来,很清楚市场对于汽车的需求程度。

而与苏联车更受欢迎的,是那些外观精巧,技术更为先进的德系车、美系车。

日系车虽然在远东地区,通过走私渠道进入,但是因为寒冷的环境,日系车表现并不好,所以没有多大的市场。

所以国内如果造车,未来大可以进入苏联市场,先与日本车抢占远东市场。

而后在苏联的欧洲地区,与乃那些德国二手车抢占用户。

至于“火箭发动机”.

与武卫国的蠢蠢欲动,兴致盎然不同。

斌子对于这个决议有些慎重。

他们刚走进办公室,斌子就忍不住开口:“远哥,这火箭发动机的事,可比咱们倒腾飞机、搞汽车风险还要大得多啊。”

“这玩意儿是真正的战略装备,在苏联那边也是绝对敏感的东西。”

“谢苗上次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,民航系统的人都不敢轻易沾手,万一我们在运输过程中被克格勃或者军方盯上……”

他深知现在苏联内部虽然混乱,但某些领域的管控依然严密得可怕,一旦越线,后果不堪设想。

“所以需要多重掩护。”秦远眼神淡然,给斌子递上了一杯茶,“造车计划正好提供了完美的掩护。”

斌子有些没反应过来:“造车……做掩护?”

“想一想,”秦远冷静道:“我们要引进汽车生产线和技术,需要从欧洲和苏联运输大量重型设备。几台火箭发动机混在数十个集装箱的汽车制造设备中,谁会特别注意?”

斌子恍然大悟:“所以您才同时启动欧洲和苏联两条线?”

“不仅如此,”秦远微微一笑,“我还打算以奇瑞和远东贸易的名义,与苏联官方,特别是伏尔加汽车厂这样的巨头,洽谈成立一家中苏合资车企。”

“名义上,是为苏联的新款车型,哪怕只是计划中的新款车提供‘中西方双重技术支持’和‘市场洞察’,共同开发适合新时代的汽车。”

“而与安徽国投合作成立奇瑞,有了国企背景,我们的这个计划才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。”

“这就是我为什么说,造车是撬动更大资本和资源的支点。”

“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业项目,更是一个战略平台,一个保护壳,一个能让我们接触到更高层面、更核心资源的敲门砖。”

秦远的眼神无比冷峻,他看向斌子,看向刚子,看向武卫国。

目光一一扫过。

“而且你们应该明白,在现在的苏联,只要有足够的美元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”

“包括从库兹涅佐夫设计局或者相关工厂里,‘购买’一些他们认定为‘报废’、‘淘汰’或者‘备份’的发动机设备和图纸。”

秦远这话,举重若轻,却在他们三人的耳边轰鸣作响。

我的真实模拟游戏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